凌燕:虹口品牌再升级,赋能区域发展增效提质

发布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品牌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4-06-05浏览次数:14

2024年,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品牌日,也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第十年。“三个转变”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质量强国、品牌强国指明了现实路径。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品牌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形成一批各行业、领域的优质品牌。在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政策引领下,虹口区持续探索品牌建设,经多年扎实工作,虹口区域品牌已跃迁升级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构筑了品牌战略优势,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一)蝶变,虹口优化品牌发展环境

 

品牌正在成为现代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世界各国都把品牌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品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处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新征程,在推动我国品牌战略过程中,承担着新的使命,率先探索一条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2024年,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中国品牌日启动仪式上表示,上海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将一以贯之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着力推动品牌提质升级,持续优化品牌发展环境,更好服务品牌扬帆出海,推动品牌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虹口区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创建了以“品牌·虹口”品牌库为基础、以“虹口品牌榜”评选为引领的品牌强度评价体系,聚力打造拥有强大的专业性、一流的创新力、明晰的品牌定位的“品牌·虹口”区域品牌。

虹口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6.0方案,落实138项举措。虹口区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竞争优势力,提供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企业助力方案,为企业提供了财政专项资金、税额减免政策、高企奖励资金、贷款补贴、人才引进、品牌推广等相关政策,帮助企业迈出第一步,让企业安心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培养出良好成长性,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虹口区落实“文化三地”行动计划,实施“七大工程”,推动文化事业改革,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产生了无数文化高光瞬间——中共四大纪念馆入围“全国热搜纪念馆及革命类博物馆百强榜单”前20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扩建开放后的首次海外巡展吸引全球700多家媒体正面报道,今潮8弄让充满人文回忆的文化弄堂化身无边界舞台,成为市民们感受海派文化魅力的潮流地标……虹口区以“文化三地”建设打造城区发展软实力,努力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核心承载。

虹口区创新社区治理打造一街一品“虹馨工程”品牌项目,“虹馨工程”以全街道全覆盖推荐“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制定为契机,选取重要城市节点,谋划推进一批“道路+”“公园+”“生活圈+”工程,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虹口区北外滩街道党建引领“美丽家园+”,打造“三美”品牌,激发一群居民参与自治,挖掘一批热心社区领头人,汇聚一方共建共享力量,让“美丽”在居民区不断延伸循环。虹口区每年度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通过年度评估,加强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引导社会组织规范发展,促进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非凡,虹口品牌实现跃迁蜕变

  

    虹口品牌建设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推动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虹口区通过“品牌·虹口——虹口品牌榜”评选活动带动全区企业提升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能力,三年品牌意识的播种使得虹口品牌经济正从全方位赋能虹口经济,让虹口经济显现出强大的韧劲和活力。

2023年,虹口区培育新动能,实施“北外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联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区信息、科技、文体服务业营收分别增长25.6%12.2%43.2%。先后落地日本HADO、阿联酋博禄、新加坡凯德卓盈等25个国家(地区)的99个重点外资项目,预计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分别增长2%17%。加强与中信集团、荷兰全球人寿和紫金矿业等行业龙头战略合作。新设企业8527户,增长284%,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企业59户。

作为上海航运业的发祥地,虹口区聚集了超过4400多家航运企业和近40家功能性机构。“数字化”和“智能化”两大法宝帮助这些立足虹口区位优势进行专业化发展的航运服务品牌更易获得客户的信赖,实现迅猛发展。

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重要区域之一,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文化三地”是历史赋予虹口的宝贵财富。虹口不断擦亮“文化三地”名片,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打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文化名人品牌,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凭借着“一江一河一港”最美岸线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虹口不断解锁文化活动:实施红色场馆影响力提升计划,办好“周恩来在虹口”“鲁迅文化周”等主题展陈;统筹主场推介和民间外宣,办好上海国际文学周、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等主题活动,加大犹太旧址、精武文化等品牌外宣力度,系统推进北外滩艺术岸线、四川北路演艺新联盟和环鲁迅公园艺文群落建设;打造“数字艺术”“国潮四季”等公共文化品牌。2023年,上海夜间经济综合实力指数排名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在“夜读”主题下的特色活动——深夜书店节就有虹口区的4家书局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助力上海夜经济节越夜越精彩,充满书香的气息和阅读的力量。

近几年,瑞虹天地、北外滩来福士、白玉兰广场的建成和正常运营,对于虹口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瑞虹天地位于上海繁华的虹口区内环核心,是连接外滩、陆家嘴与北外滩的价值“黄金三角”,在购物天堂瑞虹天地能够体验SNOW51城市滑雪、感受啤酒嘉年华的热情,去北外滩来福士欣赏一出沉浸式喜剧,去百联曲阳购物中心看一场脱口秀释放身心压力。上滨生活广场和凯德虹口则是家门口的夜生活去处,是日常轻松会友、乐享生活的好场所。虹口区还着力开发建设北外滩,未来北外滩空中连廊示范段将串联起北外滩来福士广场、友邦金融中心和金茂广场,帮助人们打开生产、生活、生态紧密连接的想象空间,引来更多的人流量,引进全球品牌,激活市场经济。

 

(三)共舞,虹口品牌迎风而起、走向世界

 

品牌建设在产业转型升级、国际合作发展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对虹口区而言,持续打响做优区域品牌,形成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为打响上海品牌、中国品牌提供助力,是区域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

从“睁眼看世界”的启航地,到如今“世界看中国”的窗口,虹口区北外滩正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世界会客厅、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北外滩国客中心景区、今潮8弄、上海白玉兰广场、上海邮政博物馆、雷士德工学院等一大批文化新地标不断涌现、熠熠生辉,朝着“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新发展理念实践区”的目标坚定前行,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注入强劲动能。未来,虹口区发展要把握“硅谷到硅巷,科技回归都市”浪潮,瞄准全市三大先导、六大支柱、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持续在北外滩的科技创新和智慧城市建设上发力,加快推进元宇宙、工业互联赛道的产业集聚和政策实施,合力建成数字应用领航、创新功能显著的北外滩“新硅巷”,同时积极联动复旦、同济、技物所、材料所等大院大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基金+基地”的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科创总部集聚,持续增强区域科创浓度。

首发经济具有极其强大的辐射能力、定价能力,是衡量一座城市消费创新度、时尚引领度、品牌集聚度的重要标志。2022年度上海市首发经济引领性品牌榜单,虹口区有三家品牌上榜,分别是上海丝绸集团品牌发展有限公司——LILY,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高夫,上海东华美钻股份有限公司——东华美钻。该榜单的“引领性”是指品牌经营在市场、品质、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引领能力和程度,是评价品牌经营综合领先程度的指标。虹口区应继续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努力发展上海首发经济贡献力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先行区,它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打破行政壁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都市圈和新的增长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已取得重大成果,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上海虹口可以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期,以创新发展高端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加快企业品牌建设为抓手,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对内辐射到更多城市、更大地区。

数字经济新优势正在为加快动力转换提供重要牵引,要素自由畅快流动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元宇宙是对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扩展,是数字技术所创造的具备虚实映射交互能力的数字空间,是数字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虹口区文化品牌可以顺应元宇宙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打造元宇宙主题空间,在展览展示、数字出版等领域进行虚实融合的创新应用,营造上海虹口文旅市场的创新生态,将文化实地性推广至虚拟空间,打破时空的局限,让更多人共享文化成果。

 

一个国家、一片区域、一座城市的繁荣,离不开企业的蓬勃发展、知名品牌的不断涌现。而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形象、政府形象、文化形象、社会形象、生态形象最生动的展示。上海虹口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驱动、筑牢品牌根基,坚持标准引领、扩大品牌消费,促进文化赋能、丰富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加强品牌宣传,扎实推进区域品牌的创建、培育、提升、推广工作。坚持品牌建设,显著提高品牌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未来,上海虹口将面向世界,推介品牌,组织品牌知名、品质过硬、实力强劲的品牌出海联盟,集聚资源争创国际品牌,以借助全球化贸易实现自身成长,同时反哺全球市场经济。

 

(凌燕 上海社科院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长三角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